 |
姓 名 |
宋少云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2年9月 |
最终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学 位 |
博士 |
职 称 |
副教授 |
联系电话 |
027-83950091 |
传 真 |
027-83950221 |
所在院系 |
武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
E-Mail |
songshaoyun@whpu.edu.cn |
通信地址 |
武汉市汉口常青花园中环西路特一号 |
研究方向 |
机械设计及理论,多场耦合, 虚拟样机技术,CAD/CAE |
※< 教学情况>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性质 |
课程名称 |
周学时 |
届数 |
总人数 |
专业基础课 |
机械设计基础 |
4 |
2 |
240 |
专业基础课 |
理论力学 |
4 |
5 |
600 |
专业基础课 |
材料力学 |
4 |
5 |
600 |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课程名称 |
届数 |
总人数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
5 |
300 |
毕业设计 |
5 |
40 |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来源 |
年限 |
本人所起作用 |
在力学教学中引入CAE技术的研究 |
武汉工业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
2006 |
主持 |
四、近五年作为第1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题目 |
刊物名称 |
级别 |
时间 |
求解运动学问题的运动链法 |
《力学与实践》 |
核心期刊 |
2008 (1) |
理论力学的程式化教学 |
《力学与实践》 |
核心期刊 |
2007 (5) |
将CAE引入力学教学 |
《力学与实践》 |
核心期刊 |
2006 (5) |
从理论力学的教学谈过程启发式教育 |
《力学与实践》 |
核心期刊 |
2005(4) |
大学理工科的例题教学 |
《高等建筑教育》 |
一般 期刊 |
2005(4) |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时间 |
第六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
武汉工业学院 |
2002年 |
教学质量二等奖 |
武汉工业学院 |
2004学年度 |
教学质量二等奖 |
武汉工业学院 |
2005~2006学年度 |
教学质量二等奖 |
武汉工业学院 |
2006~2007学年度 |
教学质量二等奖 |
武汉工业学院 |
2007~2008学年度 |
※< 学术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来源 |
年限 |
本人所起作用 |
MRZ-011型工业炸药中包 自动生产线 |
企业自拟项目 |
2007-2009 |
CAD,管理 |
汽车平顺性动力学研究 |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 |
2003-2004 |
编程 |
集成电控模块的集成化设计 |
国防科工委研究项目 |
2005-2007 |
仿真 |
三型扫雷具布置虚拟仿真研究 |
武昌造船厂项目 |
2004-2006 |
仿真 |
小尺寸紧凑型橡胶隔振器研制 |
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项目 |
2003-2005 |
仿真 |
多场耦合系统的协同设计 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国家民用航天科研专项计划 基金项目 |
2003-2007 |
研究及仿真 |
某激光系统的虚拟仿真 |
国防科工项目 |
2003-2007 |
仿真 |
二、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以第1署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题目 |
刊物名称 |
级别 |
时间 |
署名次序 |
备注 |
Collaborative Design of Multiphysis Problems |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一类期刊 |
2007 |
第一作者 |
|
集成电控模块的热弹耦合振动 |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
核心期刊 |
2008 |
第一作者 |
|
一种基于项目管理机制的多场耦合系统的协同设计平台 |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
一般期刊 |
2007 |
第一作者 |
|
MEMS的协同仿真 |
计算机仿真 |
一般期刊 |
2007 |
第一作者 |
|
稳态耦合场的协同仿真 |
机械设计与制造 |
核心期刊 |
2006 |
第一作者 |
|
瞬态耦合场的协同仿真 |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
一般期刊 |
2006 |
第一作者 |
|
节点载荷插值的混合法 |
计算机仿真 |
一般期刊 |
2006 |
第一作者 |
|
多场耦合问题的建模与 耦合关系的研究 |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
一般期刊 |
2006 |
第一作者 |
|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刚柔 耦合系统的设计研究 |
机械 |
一般期刊 |
2005 |
第一作者 |
|
基于物理的虚拟样机 建模技术的研究 |
交通与计算 |
一般期刊 |
2005 |
第一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