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培养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
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应当怎样培养人才?2010年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结合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刻阐述了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这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欧进萍说,大学是先进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源泉,其中培养的人才又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传播者,所以,大学要培养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
英国人曾经说,他们可以没有印度殖民地,但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欧进萍告诉记者,我们应该在学生精神上深深地打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烙印,否则学生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出现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里。他举例说,建国初期是非常困难的时期,很多海外学子毅然回国为国效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新中国成立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梦想,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出国前在国内所受的教育、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
欧进萍说,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知识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思想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有知识、没有能力,不会做事或做不成事;但有知识、有能力而没有思想,不知去做啥事。“知识+能力+思想=创新或创造能力”,这是我们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思想的培养比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难。欧进萍说,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锻炼,两者也都可以通过考试来检验,但是思想比如创新意识很难传授、也很难通过考试来检验。他说,怎么培养学生的思想是一个有待思考、探索的问题。但可以首先肯定一点,灌输式和应试教育肯定不利于培养有思想的人,肯定不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改变。
欧进萍透露,大连理工大学开始尝试教学方式的改革,推行一种叫“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他介绍说,在“大班”上对主要的知识点讲深讲透,然后留下一些思考主题,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围绕这个主题去提出观点、论证观点,然后在“小班”表达和讨论。他表示,围绕一个主题去找论点和论据本身就是一个产生思想的过程,而表达观点、捍卫观点的过程也是表达思想、培养表达能力的一个过程;深入讨论、甚至辩论之后,余音绕梁、久久不能平静又是一个升华思想的过程。如果能够持续这样的训练,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之后将很容易看到问题、认识问题的症结,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节选)
欧进萍 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