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概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基地概况
基地简介
新闻中心
基地动态

新闻中心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科技
发布时间:2010-04-12     浏览次数:

  相关背景

“中国作为科学超级强国的崛起再也不能被否认,它成为世界最多产的科学知识生产者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迈入新的10年,欧美面临的不再是是否应与中国进行合作,而是能够把什么拿上台面,确保中国愿意跟我们合作。”

  这是汤姆森路透集团研究评估主管乔纳森·亚当斯年初发表的看法。他列举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数据,证明我国已经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知识生产国。论文产出量、科研支出、科技人力资源丰富,这一系列数字当然令人自豪,但是,我国的科技实力真的能如愿实现飞速发展吗?

  ■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中国科技实力将在2020年赶上美国?英国著名的《新科学家》杂志近日发表了汤姆森路透集团乔纳森·亚当斯题为《为中国统治科学做好准备》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科技的主导。文中称:“中国以令人敬畏的速度,悄悄成为世界第二大科学知识产出者,仅次于美国。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将在2020年前赶上美国,届时世界将呈现非常不同景象。欧美这些历史上的科学统治者将不得不适应新的世界秩序。”

  3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科技现状:论文翻番 经费第3人才第2 创新提高中国科技影响力》,全面介绍了我国的科技现状。在西方国家眼中,中国的科技实力究竟如何?他们运用了哪些衡量指标?他们对中国的崛起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 现 状 ————

   论文产出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

  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收录的全世界10500份期刊的科学论文索引,1998年,中国的研究论文产出为每年2万篇;2006年达到了8.3万篇,超过了传统的科学强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产出超过了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美国在过去10年中科学论文产出仅增长了30%左右,而中国科学论文产出增长了数倍。

  中国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科学(包括矿物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10%。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20%,特别是在复合材料、陶瓷和高分子科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在结晶学、冶金工程领域也有非凡表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高质量论文产出也呈上升趋势。

   科技研发支出居世界第三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研发支出增长十分迅速,1981—2007年间的研发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24.021%,位居OECD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

  从研发支出的总量上看,2007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达到了约1023亿美元,已经超过德国的718.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研发支出国。

  中国的研发支出占OECD所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总研发支出的份额增长也十分显著,从1991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10%左右。

  

大学毕业生增至2500万

  在过去的9年内,中国的大学生数量从500万增长到现在的2500万,同时高校数量也增加到1700多所。“211工程”所覆盖的100多所大学,培养了中国五分之四的博士生,同时,这些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多数科研中心的所在地。按照乔纳森·亚当斯的说法,大学生迅速增加带来的影响就是论文产出量的成倍增长:1998年,中国的研究产出是每年2万篇文章,2006年达8.3万,超过传统科技强国日本、德国和英国,而去年超过12万,仅次于美国。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根据3月29日《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国科技现状:论文翻番 经费第3人才第2 创新提高中国科技影响力》介绍,科技部200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 未 来————

   专利总量有望2年后超过美国

  2008年12月,汤姆森路透集团发表题为《中国专利:中国创新现状及未来走向》的研究报告。报告预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创新大国,中国的专利总量有望在2011年超过日本,于2012年超过美国。

  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发生转变,它正逐渐走出传统农业和制造业,重点转向以创新为导向的活动。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中国专利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2020年或将超过美国

  美国的科研产出过去10年年增长速度为30%,显然,同美国相比,关于科学管理的常规思想不再适用于中国。汤姆森路透集团研究评估部主任乔纳森·亚当斯说,根据相关数据,30年来,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增长超过了任何国家,而且速度没有放缓的迹象。中国以令人敬畏的速度,悄悄成为世界第二大科学知识产出者,仅次于美国。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将在2020年前赶上美国,届时世界将呈现非常不同景象。欧美这些历史上的科学统治者将不得不适应新的世界秩序。

   亚洲科学合作网络正在形成

  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的97个国家签订了103个政府间合作协定,多边和双边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7年为止,中国已参加了大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06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出任各级领导职位。

1999—2003年,中国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接近5万篇,而2004—2008年这一数字增长了1倍多,占中国论文总数的1/4强。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研究对象,最近10年两国作者合著论文共计55817篇。2004—2008年,中国科学论文总量中有将近9%是与美国作者合著的,这一比例高于与其他国家的合著水平。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合作对象除美国外,还包括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亚洲合作者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主。另外,中国科学界与瑞典、荷兰的科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与中国台湾的科学合作与交流也更加密切。

汤姆森路透集团的报告指出,中国日益扩大的区域科学合作为全球科学合作新格局的形成发出了新的信号:过去亚太国家主要依靠与传统发达国家的合作来促进本国科学进步,如今以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为主的亚洲科学合作网络正逐渐形成。

  ■延伸阅读

  正视不足——人均数据不高 科技引领不够

  通过深度分析IMD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有关科学技术指标的国家或地区排序,可以全面、客观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体系中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成绩,正确对待差距。从我国实际国情和需求出发,选择正确的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我国科学技术的劣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健康与环境、教育,以及技术基础设施的指标中,科学基础设施中的劣势指标最少。与2008年相比,一些劣势指标在2009年提升为中等指标,例如,每千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主干线数和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风险投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非常复杂的发展中大国,一些以绝对数据占据优势的项目,在以人均相对数据计算时都变成劣势项目。例如:全国人均研发人员、每千人使用宽带网人数、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数、全国人均研发经费、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千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每千户居民中移动电话用户等指标的排名都比较落后。同时,人均研发经费与人员的投入,以及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数等,距离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也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保持了较高增长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比,我国在研究开发投入、技术设施和技术条件,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通过分析劣势项目,可以看出我国在健康保健、医疗条件、生态环境,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都还相对落后,需要科技进步的大力支撑和引领,实现我国在这些落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实力是一个国家科学实际能力与潜力的综合体现。科学潜力是指具有可能发挥、但尚未发挥或尚未完全发挥出的科学能力,用科学基础条件和科学投入来反映。科学实际能力则是指已经发挥出的科学能力,可用科学直接产出以及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来反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持开展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将一国的科学实力定义为在现有科研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科研投入、开展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取得科研产出的总体水平与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13个主要国家2002—200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科学实力能进入“多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科研投入总量较大,在13个主要国家中一直排名第三;中国科学产出增长较快,从2005年的第十一名上升到2006年的第十名;中国在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方面进步较快,从2002年的排名第十二上升至2006年的排名第八。科学投入和产出的增加是中国科学实力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国科学产出和科学基础条件在13个主要国家中的排名总体靠后。与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相比,我国科学实力还只是属于“潜力”型。

  就全球总体情况来看,美国的科学实力傲视群雄,其科学实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是科学实力上的超级大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的科学实力位居美国之后,属于科学实力上的“多强”。(据《人民日报》)

2010-04-08 科技日报

 
 
 
自学网视频教程 - 武汉工业学院 - 中国机械梦想社区 - 中国机械CAD论坛 - 青少年爱国主义网 - 机械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武汉轻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建议在IE6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下浏览本站

网站访问人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