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2011-01-28
■ 核心提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怎样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日前,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上海市科委联合主办的《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论坛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召开,来自各地的专家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展开探讨,就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之道。听听专家的见解,了解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短板,或许对相关政策制订有所借鉴。
主持人:袁志勇(本报记者)
嘉 宾:翟立新(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改司副司长)
张玉臣(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
杨小玲(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
实现世界一流目标必须具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戴维・兰德斯曾研究过为何国家会有穷富之分,最后得出结论是富国在以下三方面优于穷国:一是发明和采用新技术能力较强,这是人的能力;二是在鼓励教育和学习的情况良好,这是人的培养问题;三是制度开放灵活,这是指人的解放。
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了解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短板,或许在制定政策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主持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建设,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哪些不足?
翟立新: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几部重要规划,最早是2006年科技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今年又出了两个,一是人才规划,一是教育规划,这三部规划应该说各有侧重,相互支撑,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科技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量看,绝对量我们是人力资源世界第一,研发人员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但是从相对量看,每万名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14.4人,而发达国家是在60人左右,这说明在人力资源构成中,科技人才比重偏低。
其次是创新能力不强。如论文数量这两年发展很快,但是论文引用率,或者说论文的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再次是高层人才也呈现相对匮乏的态势。原因在于:一是人才开发、投入的强度不够,在发达国家,平均一个人每年的研发投入是10万元,而我们中国只有2万左右,虽然这两年有所增长,但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投入还是偏少;二是人才的成长环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存在重物轻人现象,可以买很贵的机器不用,就是不发工资给大家提高待遇,我们可以获得各种荣誉,但往往成果出来了团队也就解散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人才工作中屡见不鲜;三是经费结构忽视后备人才的培养,青年人才,特别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如果想得到相关支持比较费劲,人才的成长缺乏相应机会;最后是企业主体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现在公务员为什么热,这说明企业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学而优则仕”这是人才使用存在问题,从学术角度来说,这是评价导向短期化、甚至偏功利化,让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环境没有营造完善。
创新型人才培养 模式亟待改变
主持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怎么看待我国的培养模式?
张玉臣: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
家庭教育方面,不注重鼓励的挫折式教育使孩子缺乏自信,很大程度上,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次是教育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导致孩子厌学。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与模式,这可能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比较喜欢讲大道理。另外就是与中国人的人才观念有关,重视学理,重视专家,轻视记忆,轻视专才。
在人才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才的应用机制,我想,根源还是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
社会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至少导致三个后果:第一,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好,做官是成功最重要的标志。第二,唯官不唯实,学术行政化,这是指谁官大谁说了算,特别是在科学领域,这导致创新无法实现。第三,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标签化导致功利化,研究是为了插标签而插标签,所以现在有人做研究,一年花几十万请国外的人写文章,因为有国外刊物的高水平文章就能交差。
科技创新团队发展困难重重
主持人:科技创新团队的出现和发展是科技创新形式的一个重要变革,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和建设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作用重大,那么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目前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杨小玲: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以一群知识技能互补,多个专业合理搭配,能够稳定地朝着一个科研方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群体。现在的社会发展使得不同的技术相互交融,科学与技术的交叉产生了很多新领域、新学科,使得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很多发明和创新成果靠一个人的力量已经很难完成了,只有依靠团队才能取得一定进展。
探讨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首先是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有一些团队的成员受到传统的思想影响,觉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很难将自己融入团队之中。另外我们的管理人员也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总是希望找到一些能力超强的人,集中去猎取一些复合型人才,我遇到过一家企业领导,他对我说现在最缺的是复合型人才,我问他,你要什么样的复合型人才呢?因为他是生物医药界的人士,他要求懂生物技术,懂药品生产,懂市场规则,还要懂得国际销售的一些知识,我问他你找到这样的人了吗?他说很难找到,因为他还是一家中小型人才,这种人才会到你们企业去吗?整个上海市都非常缺,那么你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选取其他的途径呢,懂生物技术的人肯定能找到,懂市场销售的人也能找到,懂国际规则的人请个海归就可以了,那么何不将他们组成一个团队,看看这个团队是不是帮助你解决同样的问题,他当时觉得这个建议值得思考,值得尝试。
其次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完善,针对团队的考核和针对个人的考核是不同的,对于团队来说,考核的时候最好以团队的形式,而不是以个人的形式,如果以个人的形式,很多人就不会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团队了,而是留给自己。
三是资源配置不够健全,在配置的过程中很多资源更多地关注某个人而不是团队,这会造成团队的发展非常困难,包括我们的很多政策都是聚焦于某些个人而不是团队。比如我们的团队需要一个领军人物,但是团队更需要一些骨干来支撑这个领军人物,如果说这些骨干没有得到相应的资源配置的话,这个团队也很难建成。
最后是团队缺乏分类的管理方法,团队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技术开发类,还有一些企业当中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功能不同,所需要的资源也不一样,所以最好进行分类管理,而不是一把抓。
■ 相关链接
我国高端人才相对匮乏
我国创新型人才状况如何?
张玉臣说,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
“在战略新兴领域,我们依然缺乏高端人才。”张玉臣表示,“如果我们把创新型人才作为我们的领军人物,4000多人里只有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如果没有拨云见日的领军人物,那么我们只能在云层下做重复性工作。所以我们追赶了20年,回过头来看很多方面和西方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如光伏产业我们搞得很热,但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创造1美元产值却替美国创造了9美元产值。很多战略新兴产业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我们不想做、不努力做,最主要的原因是缺领军人物,不知道从哪儿做、怎么做,辛辛苦苦忙了半天还是在云层下面。”